第六节 苏联教育的发展
一、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建国初期,苏维埃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改革的重点是废除旧的教育制度,改变学校的性质、确立尤产阶级政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地位。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大体上采取了下面几项措施:(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无产阶级的教育领导机构。(2)建立新的“统一劳动学校”制度。(3)团结、教育和改造教师,建立新型师资队伍。(4)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编写教材。
◆易出题型:选择题
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效★★★★
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学校是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根据,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宗教性,国民教育管理体制分散、混乱,所有这一切与社会主义制度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十月革命后,从地主、资产阶级手中夺回教育的领导权,彻底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就成为苏维埃政府的首要任务。1917年10月26日,教育人民委员部建订,并成为国家教育委员会,作为全俄教育的领导机构。在苏维埃政权的支持下,教育人们委员部先后通过了《教育人民委员部关于国民教育的宣言》、《教育人民委员部关于将教育和教养事业从宗教部门移交给教育人民委员部管理的决定》、《关于信仰自由、教会和宗教团体的法令》、《关于把各部门的教学和教育机关移交给教育人民委员部管理的法令》、《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民教育事业组织条例》以及《俄罗斯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宣言》等多项法令。主张实施免费、普及的义务教育,清除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经过改革加强了苏维埃对教育的领导,克服了教育管理方印的松散的现象,保住了学校领导的统一性,促进了教育的恢复和健康发展。
◆易出题型:选择题
三、《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1918年,颁布了《统劳动学校规程》,规定苏俄的普通学校(除高等学校外)律叫作某某统一劳动学校,把所有的普通学校都统一归教育人民委员部管理。所谓“统一”,是指所有学校为同一类型的学校,是一个不间断的阶梯;所谓“劳动”,是指把劳动列为新学校的课程,特别重视劳动及劳动的急义、作用,把“读书的学校”变为“劳动的学校”,使学生通过劳动认识世界。统一劳动学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级学校招收8-13岁的儿猷,学制5年;第二级学校招收13-17岁的青少年,学制4年。两级学校是免费的,相互衔接的,目的是试图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法完全做到的。在执行的时候又往往把“统一”和“划一“混淆,并且用劳动生产代替教学过程,使统一学校劳动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从1919年开始建立了各种性质的学校来补充。《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强调劳动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取消一切不必要的、不合理的教学制度,取消教学计划,废除考试和家庭作业等。统一劳动学校的建立,反映了苏联前朝教育改革的成绩,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有缺陷,但是它是苏联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教育立法,在世界教育时史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真正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尖锐的批评了旧学校的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倾向,要求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全面发展学术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切在苏联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易出题型:选择题
四、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2016年统考已考分析论述题)
1.“综合教学大纲”。为了从根本上改革旧的内容和方法,1921-1925年,苏联公布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通称“综合教学大纲”或“单元教学大纲")。新大纲的主要特点是取消学科界限,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社会、劳动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并以劳动为中心。新大纲力图打破学科界限,加强教学内容同生活的联系,其出发点是好的,但破坏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削弱了学校中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的读写算能力的训练。综合大纲虽然未普遍实行,但是对苏联学校的教学上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劳动教学法”。在实施综合教学大纲的同时改变了教学方法,开始采用劳动教学法,即自然环境中,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进行教学。主张废除教科书,甚至提出“打倒教科书”的口号,广泛推行“工作手册”、“活动课本”、“杂志课本”等。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张取消班级授课制,实行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综合教学当"的编者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是通过课堂教学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地学习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来获得,而是在完成计划作业时顺便获得的,因此主张在自然环境中、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进行教学。
◆易出题型:选择题
五、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2014年统考已考选择题、2016年统考已考分析论述题、2018年统考已考单选题)
为了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和解决教育发展好存在的问题,1931年,苏联颁布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也称“9•5决定”)。“9•5决定”主要解决普通中小学的教学问题,对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方法、干部、中小学的物质基础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改进措施,强调系统知识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此决定对克服普通学校工作中存在的缺点,改进学校的教学经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具有积极意义,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只参加劳动而忽视学校教学的错误倾向,但是这一决定又过分强调了知识教育,忽视了劳动教育,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易出题型:选择题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改革★★★★★2012年统考已考选择题)
1.1958年的教育改革。
1958年9月,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它针对当时苏联教育存在的学校脱离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倾向,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学校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把“走向生活和参加公益劳动”、“积极参加社会所需财富的生产”作为改革的主旨。此外,它还强调培养学生走向生活,接近生产,将普及教育年限由7年延长到8年,改组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要求高等教育接近实际生活和生产。
2.1966年的教育改革。
1966年,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的决议,强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觉悟,要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要求中学教学内容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各年级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有衔接性,要删除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过于繁琐和次要的材料,减轻学生的负拒,并对各年级的学时进行了规定,中学开设选修课。该决议发布后,苏联又发布了几个相关文件。
3.197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
1977年12月,苏联通过了《过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该决议确定普通中学是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入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在国民经济部门工作的劳动技能。决议还规定增加劳动教学时间;加强对职业选择的指导,利用学校附近的企业、集体农庄等场合给学生安排有效的劳动教学和职业指导;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安排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同时保证应届毕业生能自觉选择继续接受教育和接受某一专业及职业训练的途径。该决议并不是要恢复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学校中进行过的那种生产教学,而是要使劳动教育和教学在广泛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
进入80年代以后,苏联更是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1984年4月,苏联通过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改革主要针对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种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把学校上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之与苏联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和需要相适应。改革强调大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彻底改善普通学校的劳动教育、教学和职业定向工作,大力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对高度熟练工人的培训。
1987年3月,苏联通过《苏联高度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改革将注意力转向高等教育。
1992年,俄罗斯联邦通过了《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