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1922年“新学制”
1922年的学制,其实在1919年就开始拟定并讨论了。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的学制草案稍加修改,于同年公布施行,此学制被称为“壬戌学制”,也称新学制。又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故又称“六三三学制”。
一、七项标准★★★★★
新学制提出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适应社会进化之需;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正式取代了民初的教育宗旨,其体现出来的主流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尤其是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对其后民国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出题型:选择题
二、学制体系与特点★★★★★
1922年的学制与以前的学制相比较,在指导思想、整体结构和具体条款上都有独特的长处和显著的进步。
新学制以儿童身心发展为依据,采用美国“六三三”分段标准,将整个学制分为三段。从纵向看,小学6年,其中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中学6年,其中初中和高中各3年;大学4-6年。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从横向看,与中学校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
学制还定有四项附则: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夭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1922年学制的特点: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新学制基木上是按照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的,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2.缩短小学年限,7年减为6年,初级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小2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缩短了小学年限,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
3.中等教育的改制是新学制的核心,中学的年限延长,由4年制改为6年制,改善了大学与中学的衔接;将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级,增加了办学和学生的选择余地;在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以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4.为适应国情,职业教育渗透到普通教育中,有利于在各个层次上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注意使自身具有相对弹性和多样性。
5.师范教育种类增多,程度提高,设置灵活。
6.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该学制的主要缺点是在移植美国综合中学学制上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实际,因面在实行困难重重,收效甚微。本欲加强的方面,如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反而被削弱,因面于1932年以后停止实施。但“新学制”的产生是种历史进步,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注意:1922年的“新学制”虽然在实行过程中脱离了实际,但它得以在中国的士地上产生就是一种进步,需要重点掌握它的优缺点
◆易出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Ø 推荐用书
[1]孙培行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十三章:第一节 第三节;第十四章:第一节 第五节
[2]王炳照等编写:《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十一章:第一节 第五节;第十二章:第一节 第四节
Ø 本章重点梳理
1.简述“壬子癸学制”比“癸卯学制”的进步之处。
2.简述蔡元培的办学方针以及改革北大的措施。
3简述1922年“新学制”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Ø 本章历年真题回顾
1.(2017年统考单选题)在中国近现代学制发展过程中,取消大学预科始于( )
A.壬寅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1922年新学制 D戊辰学制
【解析】C
2.(2017北师大论述题)结合高等教育改革,谈谈蔡元培北大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解析】蔡元培是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义教育家,他倡导民主自由的原则。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完全人格”或“养成健个之人格”,追求的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大地。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向之地”,但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只为做官,同此,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第一,改变学生的覜念。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了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砾沥德行;是敬爱师长。并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要求学生从此以后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并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对了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不论其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如何,都加以聘任、据此,他延请了学有所成,富有声誉的令蒙学者来北京大学任教,另一方面也辞掉了些不称职的中外教师。
第三,发展研究,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蔡元培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且是要创新知识,推动学术进步的场所。据此,他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注意丰富阁书馆藏书,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
第四,砾沥德行,培养正当兴趣。在将北大导向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蔡元培还努力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要求学生砾沥德行,敬爱师长,并成立了各种学生组织以培养学生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
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他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这以原则还体现在对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这一思想体现了蔡元培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