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20年江苏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20年江苏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见2011年华南师范大学真题)
2.读书指导法
【答】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运用读书指导法的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3)善于在读书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3.小先生制(见2019年浙江师范大学真题)
4.致良知(见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5.自我效能感(见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6.社会规范学习(见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简述个体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见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书院教育的特点。(见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目的论。(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简述杜威的教育本质论。(见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三、论述题
1.简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关系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答】(1)分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学习材料清楚,易于学生学习。综合课程克服了分科课程的封闭性,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注重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世界,开阔视野,有利于课程的内在联系。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相统一,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强调学生是能动实践的主体。“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未来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②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课程十分注重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与自然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不仅要巩固现有的教育基础,培养学生基础性学习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加深基础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③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道德教育绝不只是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责任,而是各科教学和活动都应承担的责任。不仅要重视正式课程的作用,也要重视非正式课程即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局面。
④加强课程综合化。综合化课程既是为了避免增设新学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的需要,也是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基础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综合化课程中不仅可以初步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养成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品质。
⑤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运用,为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支持。多样化是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化,它是与特色化、层次性、可选择性结合在一起的。
⑥课程法制化。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也必然会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前进。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课程教材建设的政策与法规。
2.有人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谈谈你的理解。
【答】(1)教学有法:抓住教育规律,关注教法。
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活动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有着一定的法则和模式,有着一定的基本方法。
例如,我们强调的学生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等,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学智慧,不妥的方法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必须机动灵活。
教无定法意味着关注情景体验,教学生活化。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的模式、方法、技能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也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根据教学内涵、学校条件、教师特点来展开,更重要的是根据学情来合理地使用、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方法。不同的学情、环境、条件等,使得我们在差不多相同的教学内容方面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不一定相同,对于科学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具体目标的考虑也会有很多区别。由此引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必定不尽相同。因此要贵在得法:围绕方法渗透,教学方法科学化。贵在得法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的灵魂。贵在得法指的是教师将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技巧等恰如其分、灵活巧妙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中。
例如,数学课堂的引入既可以运用与生活实际相类比的方法,也可以运用数学史小故事、小定理的方法。这些方法的适当选择和运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指能使人快乐地学习,轻松地学习,能突出重点、化难为易地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
(3)教学有法是走向教无定法的前提,教无定法是对教学有法的升华。
从无法到有法,这是进步,从有法到无定法,这是突破,从无定法到创新法,贵在得法,这是飞跃。变无法为有法,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劳动,使有法为无定法,需要我们抛洒辛勤的汗水。化有定法为新法,更需要我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至此方能达到循法而不拘泥于定法。
3.简述清朝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实践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的差别。
【答】(1)实践指导思想的差别。
1868年,倒幕派建立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明治政府,为抵御外患、富国强兵,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史称“明治维新”,其指导思想是“文明开化”和“和魂洋才”。洋务运动时期虽然名义上有清政府的各项政令及总理衙门的管理,但实际上只是李鸿章等人在地方上的各自为政,兴办“洋务”,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但力量分散,难以对清政府的统治构成威胁。改革中,政治领导集团并没有彻底的决心和勇气,在改革上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必须改革,另一方面又必须巩固原有的体制,以至于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2)具体实施的差别。
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1872年颁布《学制令》,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此时洋务运动在政治上则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的腐败日趋严重。
②1879年颁布的《教育令》,将普及初等教育的年限缩短为4年。1886年颁布的《小学令》,又根据国力承受水平把初等教育受教育年限规定为8年,分两段实施,前4年为寻常小学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后4年为高等小学阶段,实行收费制。而洋务派虽然也很重视教育改革,设立了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技术学堂等30多所学校,但是始终没有统一的学制来对教育进行管理,没有触及封建专制及其相关联的封建教育制度,改革流于形式,新式学堂没有得到发展。
总的来说,日本通过改革使得封建教育向近代资本主义教育转变。但明治维新自上而下进行,带有很大的不彻底性,使得日本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中国的洋务运动则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4.(1)用学习动机的理论分析材料。
【答】学习动机是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等都有密切联系。张海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习动机理论角度来分析,张海的家庭没有为他提供一个支持,所处的外界条件不好,他自己又不做基础题,追求高难度的题。因此他成绩不好是内外因素共同造成的。家庭因素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任务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努力程度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张海把不做作业的原因归结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久而久之,会使张海学习积极性降低,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会有无奈的情绪,也很容易成为“坏学生”。张海若想提高学习成绩,应该努力学习,降低任务难度,做一些基础题。
(2)如何培养学习动机?(见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江苏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